文章简介:法治中国系列之三:【律师】律师的职业角色在中国,律师和医生一样,都是被极度误解的一个行业。说起来,律师真的和医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公众都认为这两个职业中存在着很多败类,比如这两个职业关乎着自由、生命这样的终极价值追求,更比如,这两个职业

在中国,律师和医生一样,都是被极度误解的一个行业。说起来,律师真的和医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公众都认为这两个职业中存在着很多败类,比如这两个职业关乎着自由、生命这样的终极价值追求,更比如,这两个职业对于执业者的职业道德都有很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的苛刻,不仅仅在于其给执业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在于,其经常要求执业者在价值的两难中坚定的抉择,然后无愧于内心,无愧于正义。
如果我们对于律师一无所知,看看《金牌律师》或许能让我们对律师的角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如果我们去探寻律师职业本来的面目,去更加清楚的了解律师的角色,我们可能就会对这个行业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几年前,在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经常海淀法院,旁听了一些庭审,自那时起,我开始了关于"律师行业的角色定位"的思考。
留在我印象中的最深刻的一幕,是在海淀法院第五法庭里,一个法官正在"呵斥"一个年轻律师。法官是个30多岁的女性,律师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法官很不耐烦的对律师说:"我现在很忙,今天没时间?饬你的事情,你下次过来一定要提前通知我。"小伙子面露怯色,连声应答。我做为一个旁观者,都能看出小伙子是一个入行不久,业务不甚熟练的新律师。
对于这一幕景象,我们应该给出什么样的评价呢?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在中国的司法体系里,法官就是爷爷,律师就是孙子。律师和法官搞好关系,就能赢官司,不伺候好土地老爷,只能暗自吃亏。当时年少的我,对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完全的排斥,而是把这种论断作为一个待求证的命题,咨询了不下数十位法律工作者,得到的结论惊人的一致:这样极端的论断,是公众对于法律工作者的严重误解。中国的司法世界,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无奈,但是每一个职业,都能够戴着镣铐跳舞,发挥其独特的价值,而不是只能够成为法律掮客。
一个重庆某基层法院的法官告诉我,他们绝不讨厌律师,但是他们确实讨厌水平低的律师和不会做人的律师。水平低的律师无疑会给法官增加很多工作量,在这个法官所在的县城,有的律师去立案,立案法官询问案由和法律依据,律师居然不知道。和这种律师打交道,任何法律工作者都会火大,他们会觉得这种律师侮辱了自己的专业。而不会做人的律师遭到嫌弃,并不是因为律师就是一个被嫌弃的角色,而是一个不会做人的人,在哪个行业,都是注定要被嫌弃的。比如法官说,我要去吃饭了,你下午再来说你的材料吧,律师堵在法官办公室门口,就是不让法官走,非要把自己的观点用极其罗嗦的方式说上好几遍。这个时候,你不能怪法官和律师发火,但是这和"法官是爷爷,律师是孙子"的论断没有半点关系。
《民主与法制》总编辑刘桂明曾经说:在很多案件中中,法官其实是希望有律师的。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信。听听律师的意见,有助于法官全面的了解案件,减少错案率。所以,做一个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律师,是会受到"体制内"法律工作者的欢迎的。
我记忆深刻的另一幕,发生在海淀法院第二法庭门口。当时庭审已经结束,嫌疑人犯故意伤害罪,判决已经下达。律师和嫌疑人家属正在法庭门口交流。嫌疑人的父亲不断的唉声叹气,嫌疑人的母亲则从未停止哭泣。两位老人都在询问上诉的可能性,律师则耐心的给他们解释:其实就算上诉,也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点。这样的刑罚,确实比家属预期的要重,但是其实从法律角度来说,判的算轻的。两位老人虽然表示同意,但是在心理上显然过不了这个坎。律师则不断安慰着家属,看看两位老人的眼神,那个时候,他们显然已经把律师当作最值得信任的人。
其实在确定律师的角色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应该了解律师是如何战斗的,更应该清楚他们为谁而战。我的理解是:我们要为当事人的那一份期待而战。我没有说为当事人的信任而战,因为也许我们的当事人不会完全信任我们,有些人不会把全部事实告诉律师,有些人甚至会利用律师。但是,在一个良好的委托关系中,当事人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那一份期待,值得律师小心翼翼的珍藏,并为之战斗。话说无事不诉,当事人有事找到律师,不说天崩地裂了。至少也是遇到麻烦了。就像在第二法庭门口发生的一切:你面对你的当事人,面对着他对于自己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的那种简单的期待,你看着他的眼神,感受着他把你作为在这场诉讼中最值得信任的人,你怎么能够把案子随便应付草草了事,你怎么忍心?你怎么敢?
是的,中国法治环境尚不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刑事、行政司法实践中,我们总会看到太多的无奈。有些律师妥协了,去钻狗洞,去阿谀奉承,去送礼拉关系,有些律师试图走正门,走正道。可是有的时候他们发现,正门死死地锁闭,根本打不开。此时是继续坚持,还是向现实妥协?面对当事人的期待,有些律师动摇了,开始钻狗洞。但是你要知道,当事人对于自己合法权益的期待,其实就是对法治秩序的期待,你为了他的利益去钻狗洞,让这个社会形成钻狗洞的风气,那你绝对愧对当事人的那一份期待。
著名律师王有银领衔圣运律所王有银主任律师团队,半年来出庭620次,奔波于全国三十多个省份。团队中不少律师在中秋节都是半夜两三点才到家。看到这些,我们不禁思考:律师这么拼命,为了什么?为了钱么?说实话,诉讼律师,尤其是行政、刑事律师,有太多的职业选择去挣更多的钱,跳槽到企业做一个法务总监,工资未必比现在低,也绝不会没日没夜的到处奔波。但是就像一位跑法治口的记者说的:做刑事律师和行政律师,都需要一种情怀,一种心中不灭的法治理想。他们不畏强权,帮助公民维护最基本的权利,他们的对手是强大的国家机关,但他们以法为剑,保护当事人的每一分权利。王有银律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诚信、专业、以个案推动法治。"律师做的每一个案子,对于法治中国的建设,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那个1 。律师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到公平正义。因为律师们铭记: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看似不起眼的那一个个1,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涉及自由、生命、土地、公平。对于当事人来说,每一个案件,都是法治在他们生命中百分之百的体现。
王有银接受采访时曾说:靠专业吃饭,决不去勾兑。就是这简单的十个字,体现着中国律师对于法治的坚守,对于底线的坚持。只有这种坚守和坚持,才不会辜负当事人的信任,也只有这种坚守和坚持,才能促进法治中国更快的建立。
著名律师张燕生,为委托人念斌拼死做刑事辩护,但被告人还是被法院两次判处死刑。他的亲人悲痛万分,律师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在长达四年的坚信辩护中,律师给了他们很多希望,但是四年的结果依然是死刑,无效的辩护词令他们陷入绝望。这个死刑犯的姐姐给张律师写了一封信。
附: 死刑犯的姐姐写给张燕生律师的一封信:
谢谢你们这么用心,这么用心的在为弟弟忙着,倾尽所能的在为一个无辜者申呐喊;你们所付出的已经超越他们的亲人;作为弟弟的亲人我很是惭愧。此时我已经没有斗志;那铿锵有力的辩护词能敲开那些冰冷的躯壳吗?这些法官已经没有灵魂,只是一具具被牵线的木偶,一直以来我都天真的以为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公道,我一直在赌,赌这些人的良知,赌中国司法最后的良知。可是,良知在哪里呢?
我太蠢了,一直以为邪不压正,通过努力一定会有希望的;我真是个弱智啊,当四年的努力化为泡影,我已经找不到所信仰的东西,我已经没有了斗志,没有了痛觉,我麻木到母亲的病危都无法让自己去重视,去感知。我不再是我自己。张律师,我无处可逃,我很累;我想忽略掉所有有关弟弟的消息;你们最后去会见弟弟的时候,我不敢向你们打听弟弟最后都说了些什么?也不敢给弟弟写信,我已经没有勇气给他写信,我知道此时的我很残忍,此时对处于死亡边缘的他来说家书是何等的珍贵,而我却见鬼,不敢给他回信。我没有勇气,我编造不出那些虚伪的场景,告诉弟弟"我们一定会团聚"。我已经不会鼓励他,因为我都不知道路在哪里,我一句话都写不出来啊!自从4月12日那天的判决,把我彻底打垮,那判决书也一样把我判处了死刑,把以前的我埋葬掉,我已经被抽空没有躯壳,白昼退去,只能在黑夜里苏醒,靠着回忆来证实自己还活着。
在这封信里,我们能看到委托人的无奈、绝望,也能感受到其对于法治的渴望、对于律师的期待。拿着这样的信件,纵使法治环境并不如意,我们又如何能够以此为理由放弃我们一直坚持的东西?每个法律人面对这样的现实,都没有资格去绝望。我对于律师应该扮演的角色,更加的坚定。这个案件的结果众所周知,念斌在律师的努力下被无罪释放,沉冤昭雪。有的时候,不是我们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下去,才有机会看到希望。
上一篇:同一案件为什么其他律所收费比你们低?圣运律师揭秘 页面浏览:5894
文章编辑:罗思章律师
内容审核:圣运律师
上一篇:我爱你 法治的中国
下一篇:法治中国专题系列之四:【教育】我和我的母校??记忆中的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