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1598098

  • 全国法制宣传日
  • 1
  • 2
  • 3
  • 4
  • 1
  • 2
  • 3
  • 4

新闻

上诉与起诉在法律中的意义,上诉的法律地位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4-04 05:19  发布:2024-09-24 04:14  文章来源:北京圣运律师事务所

文章简介:上诉的法律地位有哪些,上诉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

上诉与起诉在法律中的意义,上诉的法律地位有哪些

一、上诉和诉讼的区别

法律分析:起诉是第一次到法院提起诉讼,称“打官司”。上诉是不服一审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审理的诉讼活动。其区别是诉讼的法院级别不同,上诉有上一级法院审理。判决的效力不同,上诉后的判决是终审判决,起诉不一定上诉,但上诉一定是起诉后不服,才出现的诉讼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十五条 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上诉的法律地位有哪些

上诉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这是法律明确赋予当事人的上诉权利,体现了上诉的法律地位。

二、上诉是对一审判决或裁定的异议

上诉是当事人对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认为其存在错误,而向上级法院提出重新审理的请求。这体现了上诉作为一种法律救济手段,为当事人提供了纠正一审判决或裁定中可能存在的错误的机会。

三、上诉的法律地位平等

不论是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享有相同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在上诉过程中,双方都有权提出上诉,且上诉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或限制。

四、上诉有明确的法律程序和规定

上诉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包括提出上诉的时限、需要提供哪些材料、上诉的审查流程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了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这些明确的法律程序和规定保障了上诉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上诉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是对一审判决或裁定的异议,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并遵循明确的法律程序和规定。

三、上诉与起诉在法律中的意义

起诉和上诉的区别及程序要求。起诉是请求法院对案件进行一审审判,提起者可以是公民或法人。上诉是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向上一级法院提出请求进行二审审判。起诉需提交原告身份证明及诉讼主张证据。上诉需在判决或裁定送达后十五日内提出。

法律分析

上诉和起诉的区别,上诉引起二审,起诉是引起一审。

起诉是依法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法院对特定案件进行审判的行为。刑事案件的起诉,在于请求法院通过审判对被告人定罪判刑;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在于请求法院通过审判追究被告人的经济赔偿责任。起诉必须是有起诉权的公民或法人依法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在中国,刑事案件的起诉,主要是指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只有对告诉才处理和其他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才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起自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可以是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可以是人民检察院和受侵害的法人单位。

起诉分类包括:

1、民事诉讼法中的起诉,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因自己的或依法受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法院予以审判保护的诉讼行为。

2、刑事诉讼中的起诉,指享有控诉权的国家机关和公民,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指控的内容进行审判,以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依法予以刑事制裁的诉讼活动。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种案件,是以公诉机关或者当事人的起诉为前提,如果没有人起诉,法院对任何案件都不主动审理。法院如果接受起诉,同意进行审理,称为受理。起诉的成立,标志诉讼中审判程序开始。

向法院起诉应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结婚证等证据的原件和复印件,企业单位作为原告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商业登记证明等材料的复印件。

2、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如合同、协议、债权文书(借条、欠条等)、收发货凭证、往来信函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四条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结语

起诉和上诉在法律中有着明确的区别。起诉是指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引起一审审判;而上诉则引起二审审判。起诉权由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可以由公民或法人行使。刑事案件的起诉是为了定罪判刑,附带民事诉讼起诉则是为了追究经济赔偿责任。上诉权是当事人对地方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时,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在判决书或裁定书送达之日起的规定时间内可以行使上诉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第六章 经费保障 第四十二条 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天津圣运律师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上诉的法律地位有哪些规定

上诉的法律地位有哪些内容

上诉的法律效果

上诉的法律地位有哪些

上诉的相关法律规定

上诉的范围

上诉有什么作用

上诉的法律地位有哪些内容

上诉法律规定

上诉的概念和法定条件

天津圣运律师事务所为您推荐与本文相关内容阅读

开发商拆迁套路?开发商等拆迁人居于何种法律地位:今日在线房屋拆迁、征收法律咨询

来源:中国法院网-上诉的法律地位有哪些,


页面浏览:1816
文章编辑:孔航思
内容审核:侯承志律师

上一篇:回迁房房产证的有效期是多久?,回迁证有有效期吗
下一篇:12315投诉房东不退房租,12315投诉出租房房东有用吗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更多>>

天津征收、拆迁律师团队

更多>>

圣运律师团队

首页 - 关于圣运 - 联系我们